tanago Guidebook

小物钓指南

目录

1.注意事项

本产品使用碳纤维材料制作,具备导电性。过于接近高压电线或置于露天雷雨天气,都有引起放电或触电的风险,甚至引起严重事故(触电身亡),请勿在以下情况使用本产品

请勿在高压线、铁路桥梁等带电设施下方使用本产品,需要转移作钓场地时,请将鱼竿收纳放置。

请勿在雷雨天气使用本产品,如在钓鱼过程中发生打雷现象,应立即远离竿体并疏散至安全地点,否则有被雷电击中的风险。

请勿在钓场周围有电线的环境中使用,尽量远离各类电线,否则有触电身亡的风险。

使用注意

收到新鱼竿时,由于竿梢绳并未打结,所以极易滑落至后节中。如您收到鱼竿并未发现带绳子的竿节或收纳鱼竿时竿梢滑落至鱼竿内部。

遇到上述情况,切勿继续振出鱼竿或强行收纳鱼竿,请仔细阅读后续内容后处理或联系购买渠道客服,否则可能造成以下损坏。

1、竿梢滑落后强行收纳,导致竿梢卡入竿节内壁之间,造成无法收纳和竿节损伤。

2、竿梢滑落后强行收纳,多支细节卡入粗节中,造成无法收纳和竿节损伤。

鱼钩在水下挂底后,请勿用鱼竿直接提拉,否则可能造成鱼竿断裂,反弹的鱼线和配件可能给人体带来伤害。

请用毛巾或衣物缠绕鱼线,水平缓慢用力,拉紧鱼线直至子线断裂或鱼钩脱困。

 

请注意鱼竿的使用角度,中鱼后切勿将鱼竿完全立起,否则将增大竿梢断裂的风险。

使用完毕后请用干毛巾或纸巾擦干鱼竿表面水渍及污垢,可延长鱼竿使用寿命。 不使用的鱼竿请使用保护袋放置,避免与硬物接触,造成漆面损伤和竿壁破损。

2.使用参考

2.1鱼竿的使用方法

如您是从未使用过鱼竿的新手,请严格按照使用方法和顺序进行操作,切勿暴力操作引发安全问题或损坏产品。

2.1.1竿梢绳结绑制

鱼竿出厂时均带有竿梢绳,使用之前需要打好绳结,然后配合线组才能使用。

 

 

如图所示将竿梢绳绕圈,往前端拉紧直至形成牢固线结,超出绳结的部分可以剪去。

2.1.2鱼竿的振出方式

拔下鱼竿堵头后,请首先找到带绳子的第一节(如找不到竿梢,请参考2.1.4的内容进行操作),从最细的内节开始依次抽出,固定好每一节;如果接口松动,可能会影响钓鱼,甚至造成鱼竿折断。

2.1.3鱼竿的收纳方式

与振出方式相反,收纳时需要从最粗的一端开始依次向下收纳,捏住下端接口位置,左右手相反方向旋转向下即可收入。

注意:收纳过程中如果前节滑落,需竿头向下,倒出前节固定好后,方可继续收纳。(参见2.1.4)

2.1.4竿梢卡住或滑落的处理方法

新鱼竿竿梢卡住时的处理方法

确保鱼竿在全部收缩的状态,逆时针旋转尾堵,打开后盖,轻轻倒出内节,找到最细的竿梢,抽出后按照带绳子一端朝里的方向重新插入,然后从鱼竿前端拉出,即可按照2.1.2的方式振出使用。

收纳时竿梢滑落的处理方法

鱼竿在收纳时前节滑落,应立即停止收纳,并将竿头下压,让滑落的前节自动滑出,手动固定后再继续按照2.1.3所示方法收纳;如果下压竿尖前节仍未滑出,则需要拧开尾堵后盖,取出滑落的竿梢放置一旁,将其他粗节收纳完成后,按照细小光滑一端朝里的方向插入竿梢(方法参见2.1.5),拧上后盖后方可继续使用。

2.1.5鱼竿的拆卸与组装

如需要对鱼竿进行拆卸保养,需要按照此步骤进行,切勿盲目插接,以防造成鱼竿损坏。

鱼竿的拆卸方式

确保鱼竿在全部收缩的状态下,逆时针旋转尾堵,打开后盖,轻轻倒出内节,然后按照从细到粗的顺序依次抽出即可。

鱼竿的组装方式

鱼竿为振出设计,每一节都有头部、尾部之分,细小一端为头部,粗糙无油漆部分为尾部,组装时必须保证头部朝向同一方向,切勿头尾反插,否则有损坏风险。

组装时必须严格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保持头部统一朝里,从粗到细依次插入竿节,如不按照顺序插入或反插,可能会造成鱼竿内部卡死,造成不可逆的损坏。

2.2线组的使用方法

2.2.1竿梢的连接与分离

捏住线组棉线结和短线一端,拉开后成圈。

捏住棉线结和长线一端,将竿梢绳结套入,向两端拉紧即可。

捏住棉线结和短线一端,拉开即可分离。

2.2.2浮漂的调整

在不同的水域垂钓需要调整浮漂的位置,以适应不同的水深和鱼情。

不正确的浮漂状态一般是由于浮漂位置过高导致,需要向下调整浮漂,具体方法如下:

浮漂下调

一手捏紧浮漂上方鱼线,一手捏住浮漂底座,轻轻往下拉漂座,使得浮漂向下移动,如果阻力很大,可以尝试打湿鱼线或取下浮漂后调试(方法见2.2.3)。如果调整后浮漂状态仍不正确,则需继续向下调整,直至浮漂立起。

浮漂上调

如果作钓水域水深较深,或观察到对象鱼明显在鱼饵之下,则需要将浮漂向上调节。具体方法如下:

一手捏紧浮漂下方鱼线,一手捏住浮漂底座,轻轻往上推漂座,使得浮漂向上移动,可以多次调整,以达到理想的作钓水层。

2.2.3浮漂的更换

当浮漂不能满足需求或调漂需要,我们可能需要拆卸浮漂,具体方式如下:

一手捏紧浮漂座,另一边捏住浮漂脚,轻轻拧动向两边用力即可拆卸浮漂。切勿捏住漂身直接硬拉,否则可能造成漂身损坏。

2.2.4目印的使用

针对吃口轻微的小鱼,有时浮漂不一定有动作,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中的目印是否有左右偏移的迹象来判断小鱼是否咬钩。

目印可以上下移动,因为颜色鲜艳容易引起小鱼啄食,因此通常把目印调节到靠浮漂一端,便于观察的同时,防止小鱼啄食,出现有口不中鱼的现象。

2.2.5子线的更换

遇到鱼钩挂底或者大鱼切线的情况导致子线断开,需要我们更换子线,具体方法如下:

1、按照右图所示,根据所需的长度打好子线结。

2、将线结圈挂上快速子线扣并拉紧

3、将不带钩的多余子线剪去。

2.2.6咬铅的更换

线组所配备的咬铅与自带的浮漂是配套使用的,如果更换其他浮漂则需要更换相应的咬铅,具体更换方式如下:

拆卸咬铅

找到咬铅咬合的缝隙,用剪刀对准缝隙剪下,即可将咬铅取下。 

注意:取下的咬铅一般不可重复使用,请勿轻易尝试。

使用咬铅

将主线置入咬铅开口中心,调整好咬铅位置,使用钳子从两边将咬铅压紧即可。

2.3饵料的使用方法

使用KOKOE的鱼饵,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使用,通过调整饵水比例,可以调整鱼饵的状态,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

2.3.1 饵料的调制

1、将适量饵料倒入容器中。

2、按照所需状态加入适量清水,状态调整可以参考2.3.2的内容。

3、饵水充分搅拌均匀,放置五分钟。

4、轻轻揉捏成团,即可开始使用。

2.3.2饵水比的控制

根据饵水比例,可以将饵料状态分为三种:

加水过少

加水后饵料不能完全湿润,有部分饵料仍是粉末状态;揉捏成团后表面干燥有裂痕,附钩性差,影响拉饵使用。

加水过多

加水后饵料完全浸没在水中,搅拌均匀后呈现明显的流体状态,无法揉捏成团,几乎没有附钩性,无法拉饵使用。

加水适中

加水搅拌后饵料无明显干粉末,呈小团散布,表面有湿润水分,揉捏成团后饵团柔软,掰开后有明显拉丝,可以正常使用。

饵料状态可以通过加饵或者加水达到平衡,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调整,以达到较好的使用状态。

3.实操技巧

当您熟知使用参考的内容并能正确使用时,我们将开始正式的钓鱼实战,您将钓到一尾漂亮的小鱼。

3.1钓位选择

钓位的选择是决定我们是否有所收获的关键,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分析选择:

目视观察

当水深较浅或水质清澈见底时,我们可以直接观察水底是否有小鱼的踪迹,如果能观察到成群的小鱼游弋,可根据小鱼所在水层调整好浮漂位置,直接开钓。

水面情况

如果水深较深或能见度不高,不能观察到是否有鱼,可以观察水面是否有细小气泡不断从水底浮出,如果持续有小气泡浮起,那么有鱼活动的可能性就比较高,可以尝试作钓。

环境选择

如果不能通过水中或水面的情况判断,那么根据小鱼的习性,我们可以重点选择“高草旁”、“草洞”、“倒树旁”、“水中障碍物周边”等有利于小鱼觅食和栖息的钓点,一般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3.2咬口抓取

小鱼的咬口通常比较轻微,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浮漂或者目印来抓取咬口。具体方法如下:

3.2.1漂相观察

我们用波形表示浮漂的动作,并列举以下几种比较容易中鱼的咬口。

轻微咬口之后,浮漂猛然下顿,即可判定鱼将饵料吸入,可以立即提竿刺鱼。

轻微咬口之后,出现连续的轻微抖动,也可以判定是咬口,可以立即提竿刺鱼。

轻微咬口之后,浮漂停止浮动,但出现明显的横向位移,也可以判定为咬口,可以立即提竿刺鱼。

3.2.2目印观察

由于小鱼咬口很轻,如果浮漂没有动作,目印出现左右偏移,即可判定是鱼拖饵,可以立刻提竿刺鱼。

3.3提竿动作

提竿的动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当发现鱼咬口时,迅速提竿,此动作速度要快,确保能将鱼嘴打穿,但幅度不宜过大,否则可能拉豁鱼嘴引起跑鱼,空竿时还会引起主线反弹缠绕。

第二阶段

慢慢将鱼竿完全提起,无论中鱼与否,动作都要轻柔缓慢,防止鱼剧烈挣扎的同时也能避免脱钩时主线回弹。